传播理论的胚胎:华夏传播十大观念
【出 处】:《
浙江学刊
》
CSSCI 2016年第0卷第1期 203-215页,共13页
【摘 要】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。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"理论",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"胚胎"。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"双重解释"的特点,理论建构的前提需要深入理解"意义之网",即人赖以行动的"释义系统"。几千年来"统之有宗,会之有元"的中国传统思想,是中国人"意义之网"或"释义系统"的重要构成部分,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,仍然在"日用而不知"地发挥作用。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,但"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"却可以率先概念化,进而实现理论化。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,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,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"释义系统",可称之为"华夏传播观念"。它们是:"阴-阳"、"和-合"、"交-通"、"感-应"、"中-正"、"时-位"、"名-实"、"言-行"、"心-受"、"易-简"。这些观念对发展"华夏传播理论"或"华人传播理论"至关重要。